文化標識 |
校名:河南農業大學
河南農業大學源自創辦于1902的河南大學堂,其百余年的辦學歷程與中華民族近現代風起云涌的歷史休戚與共,沉浮相同。從創辦初期的教員20人、學生200人,發展到今天教職員工2000人、各類在校生32000余人,校名的更迭見證了曲折、昂揚的發展道路。
1902年,清政府為挽救統治危機而施行庚子新政,教育改革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河南大學堂應時而生,目標定位為“作育人材、修明學術”,成為河南近現代高等教育的開端。其后,河南大學堂先后改稱河南高等學堂、河南高等學校。1912年,民國肇造,河南高等學校結合河南地理、氣候和科技強國夢想,改辦為河南公立農業專門學校(本科),河南高等農業教育自此發軔。1927年,河南公立農業專門學校與河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中州大學合并成立國立第五中山大學,改稱國立第五中山大學農科。1930年,中山大學改稱河南大學,學校名稱變更為河南大學農學院。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河南大學農學院獨立建院,稱為河南農學院,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響應號召搬遷至許昌辦學,更名為許昌農學院。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學校陸續回遷鄭州,恢復河南農學院名稱,并于1984年更名為河南農業大學。2009年,河南農業大學成為河南省人民政府和農業部共建高校;2012年,河南農業大學成為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國家林業局共建高校;2013年,河南農業大學牽頭組建的“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入選首批“國家2011計劃”,這些輝煌的發展成就彰顯了學校厚重的辦學底蘊,更賦予了“河南農業大學”這一名字更多的意義和期許。
校徽:
河南農業大學校徽為正圓形,主色調為綠色,與學校辦學特色、校園文化和諧統
一,象征著生機勃勃、開拓奮進的發展活力和河南農大人純潔、包容的胸懷;校徽中央由金色的麥穗、白色伸展開的書本和白色三角塔型圖案構成,代表勤奮學習、豐富知識和科學精神的書本放置于左右對稱的麥穗根部,寄以植根沃土,用科學知識推動農業發展,富足人民生活的美好寓意,書本上被麥穗環繞的三角塔型圖案,更被賦予河南農大人勇攀高峰、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中心綠色圓形與校徽邊緣綠色圓環間白色底紋上,河南農業大學中文校名和英文校名均勻排布,其間以紅色五角星相連,莊重大氣,嚴肅認真,展現了學校厚重質樸的內在品格。
校歌:《綠色頌》
“滔滔黃河岸邊,有我們美麗的校園……”每當《綠色頌》的歌聲響起,河南農大人立志興農報國的質樸情感隨著歌聲流淌而出。這首旋律優美,歌詞質樸,意境高遠的歌曲正式發布于1999年,是對學校辦學理念、精神信念的高度總結和升華。
綠色是農作物的主要顏色,是農業文明的代表顏色。在中國文化中,綠色有生命的含義,象征著生機勃勃、清新無邪,選用“綠色頌”作為河南農業大學校歌名稱,最能彰顯學校特色,最能展現學校風貌,最能吐露河南農大人拳拳學農、愛農、興農之心,得到師生共鳴和社會各界認可。歌曲內容既包含了學校駐地“黃河岸邊”、“中原沃野”等地理特色,更充分表達了河南農大人“甘愿為農業奉獻”、“振興中華擔在肩”、“愿為綠色獻青春”的胸襟、氣魄和志向。整首歌曲結構嚴謹,曲風樸實,朗朗上口,易于傳唱,一經推出便深受師生喜愛,在校園內外廣為傳唱。
辦學理念:厚生豐民
“厚生”,語出《尚書?大禹謨》,“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意為使人民生活富足、充裕,此處寓意通過教育提高民眾科技文化水平,改善和深厚國民素質;“豐民”,語出《國語?周語》,“以養物豐民人也”,意即養育萬物以使民生豐足的人,此處“豐民”寓意通過農業促進百姓富足、社會進步。
辦學理念是一所學校開辦的最基本、最根本的宗旨和目的,河南農業大學“厚生豐民”的辦學理念既有濃厚的農業特色,又蘊含河南農業大學立志扎根沃土,以教育、科技振興農業,澤被蒼生黎庶,促進人民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自學校成立伊始,一代代河南農大人為此目標而殫精竭慮、奮斗不息,為解決河南人民溫飽問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這一美好愿望也成為河南農業大學和河南農大人銘記于心,始終擔在肩上的責任和義務。
校訓:明德自強 求是力行
河南農業大學源自1902年創辦的河南大學堂,是河南近現代高等教育的開端和源頭。1912年改辦為河南公立農業專門學校,開啟了河南高等農業教育的歷史。根植中原沃野的河南農業大學百余年來薪火相傳,弦歌不輟,逐漸形成了“明德自強求是力行”的校訓,激勵一代又一代農大人躬身耕耘,奉獻“三農”。
1924年,時任校長常志箴先生提出了“奮發自強求實力行”的校訓,經過不斷豐富和完善,演變為今天的“明德自強求是力行”。這一校訓是河南農業大學和農大人心目中最具特質的文化符號,是河南農業大學寶貴的精神財富。
“明德”語出《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自建校伊始,農大人就辛勤耕耘于中原沃野,與大地最為親近,孕化出大地般的浩然明明之德。這“明明之德”包含了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守諾重信、腳踏實地;弘農愛國、奮發有為等等豐富的內涵,是河南農業大學以及農大人最為鮮明的特質。“自強”出自《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百年農大成長之路曲折蜿蜒,飽受磨難,唯立志以強國、服務“三農”以報國的自強精神激勵著農大人矢志不渝、不屈不饒。“明德自強”其意就在于倡導農大人要立德修身,修明胸懷天下之浩蕩精氣,弘揚奮發圖強之壯闊正氣,堅忍不拔,勇擔重任,富民強國。
1902年河南大學堂籌建之初便將“作育人材”、“修明學術”作為其初衷。1912年改建為農專時,時任校長時經訓先生慷慨陳詞:“河南土宜人性最與農業相宜……河南農業不求改良,無以植工商之基礎,即難與世界列國相競爭。”1929年,時任河南中山大學農科主任王陵南教授這樣描述學校的使命:“農科是河南全省唯一最高的農業教育機關,也是黃河流域唯一最高的農業教育機關,對于一切農業問題……皆須擔起解決的責任,也就是一人衣食不足都是農科的不盡職。”秉承此念,百余年間河南農業大學歷經戰亂炮火搬遷流離、院系調整割愛援建、文革浩劫十年動亂……數易其址不墜科教之志,幾更校名愈彰興農大任,在中原大地上追逐明德修身、自強愛國的偉大夢想。
“求是”源自《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求”是人自覺能動性的表現,是人自己對價值、理想或規律的主動追求和探索,“是”是事物的本質、本源和應有的運行規律。“求是”就是探究事物規律,把握事物本質,發現真理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農大人持有的治學和做事態度。“力行”語出《論語》:“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力”是努力去做,“行”是行動,是實踐,是親身體驗。農業教育對實踐和動手能力的要求很高,“力行”即陶行知先生講“知行合一”。因此,“求是力行”蘊含的是農大人遵循規律、探究真知的治學精神,因材施教、身教重于言教的育人理念,盡職守責、實事求是的行事準則和不尚空談、躬身實踐的務實風格。
校訓如此,事必應然。上世紀70至80年代,學校胡廷積、蘇禎祿等教授主持全省小麥、玉米高穩低優重大協作項目,極大地促進了小麥、玉米大面積增產,解決了長期困擾河南的溫飽問題。進入新世紀,河南農業大學連續主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糧豐工程,先后創造了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15畝連片畝產全國最高紀錄、小麥萬畝核心區畝產全國最高紀錄、夏玉米同面積世界最高產量紀錄,為支撐河南糧食總產量連續突破800億斤、900億斤和1000億斤大關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學校連續獲得5項國家科技大獎,主持建設了全省高校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大力推進校地企合作,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牽頭的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入選國家首批“2011計劃”,是全國農業高校和全省高校的唯一。這些驕人的成績是孜孜以求探尋科學奧秘的博觀約取,是腳踏實地以貢獻求發展的厚積薄發,這些成績來源于實踐、服務于實踐,恰是“求是力行”最好的注解。正如時任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所說:“你們農大人把論文寫在了糧食豐產上,寫在了祖國大地上。”
時至今日,在社會快速變革、社會喧囂浮躁的現代,“明德自強求是力行”的校訓更有指導意義,它始終教育我們不為浮華所動,不為投機取巧所誘,保持“默讀大海,飛瀑流泉”的自然姿態,堅守大學的安靜與樸實,用智慧和汗水澆灌著河南高等農業教育這片園地,書寫下以教育和科技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不朽篇章。
農大精神:弘農愛國 求真創新 厚德質樸 包容奮進
2012年,為慶祝河南農業大學興辦高等農業教育100年,培育和弘揚學校特有的精神品格,建設高品位的學校文化,增強全校師生員工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學校面向校內外廣泛征集,經過組織不同層面的專家、老師數次討論,最終凝練總結形成了“弘農愛國、求真創新、厚德質樸、包容奮進”的“農大精神”。這十六個字是河南農業大學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的高度濃縮和概括,推出后得到廣大師生、海內外校友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同,成為河南農業寶貴精神財富的一部分。
“弘農愛國”是河南農大精神的內在本質。“弘農”就是以弘大剛毅的決心和意志大力發展農業,矢志興農,探尋農業現代化之道,是河南農大在百年風雨歷程中始終不渝的責任擔當和神圣的歷史使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愛國”是河南農大人的天然情感和曠世情懷。無論是反美聲援北京,還是著名的八教授聲援學潮等等愛國行動,都是河南農大人譜寫出來的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愛國民主壯歌。
愛國不尚空談,愛國必有愛國之才,必需恰當的途徑。農大人以“弘農”之天職而達“愛國”之意旨,獻身農業現代化和農業高等教育,正是此意。“弘農愛國”是河南農業大學最深刻、最顯著、最首要的特征,它體現了農大人講政治、顧大局、樹正氣、重奉獻的時代精神,展現了農大時刻與民族命運緊密相聯、心系國家發展、勇擔時代使命的決心和勇氣,更具有強大的向心力與凝聚力,是農大人發憤圖強,爭創全國一流農業大學,在世界農業科技創新上不斷實現新突破的精神支柱。
“求真創新”是河南農大學術精神的精髓。“求真”不僅是探究事物規律,把握事物本質,發現真理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更是學者應有的正確的治學態度。“求真”不僅首先在于探索真理,實事求是,還在于體察天道,認識自然規律,遵循自然規律。農大人以農為本,性情最與天地自然接近,為師者謙和純厚,為學者務實求真,求真,做真人,是農大人的真實寫照。
“厚德質樸”是河南農大人鮮明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質。“厚德”是借大地的無比深厚來形容人的德性的淳樸敦厚,實際上就是大德、深厚的恩德、不計個人得失的寬廣胸懷。“質樸”,質樸是一種很自然的狀態,用來形容人天真自然,不假飾偽,既如仁者樂山又似善者樂水,任生命縱橫往來。
河南農大人百年來辛勤耕耘于中原沃土,與大地最親近,性情不斷得到大自然的洗練和陶冶,孕化出大地般的純樸厚德。輝煌燦爛的黃河文化不僅為河南農大人提供了施展才藝本領的廣闊舞臺,而且也培育了河南農大人厚德質樸的優秀品質,孕育了德澤育人、容載萬物的獨特大學品格。厚德質樸,就是要一諾千金、無私奉獻、腳踏實地、嚴謹科學,就是要安安靜靜地辦學、講學、求學,像老黃牛一樣,用智慧和汗水澆灌著河南高等農業教育這片園地,譜寫下以教育和科技改造傳統落后農業的不朽篇章。
“包容奮進”是河南農大精神的狀態和風貌。“包容”蘊含的是寬闊的胸懷和氣魄,其字面的意思寬容、容納,實質是“仁”,是愛人,是要用心去愛每一個人。包容是和諧的前提,是大愛之源,是良好環境氛圍的內生動力。“奮進”,原意為向前奮進,現引申為振奮向前、奮勇前進、奮斗進取,表示河南農大人積極進取向上的精神狀態。
包容奮進精神,體現著一所大學的胸懷,他是對學術觀點、師生個性特點、干事者、探索者、執著精神的包容,是建立在基本底線之上的“自由精神”。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時代,有包容才有奮進,包容成為奮進的必備條件,兩者有機結合為具有民族感和時代感的一種精神態勢。
概言之,“農大精神”的整體含義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樹立為國家的繁榮民主文明和諧而刻苦學習、積極奉獻的偉大志向,牢記“行百里者半九十”古訓,以服務“三農”為宗旨,助推中原經濟區建設,以厚德質樸的品格、求真創新的治學態度和包容奮進的狀態,努力探求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加快建設全國一流農業大學步伐,開創新局面,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作出新貢獻。
校風:團結勤奮 嚴謹求實
傳承百年治學風氣,作育世紀校園文化。樸素的河南農大人自建校伊始便注重擺正做人、做事、治學、求學的辯證關系,強調胸懷品格、人生態度、治學理念之于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團結勤奮嚴謹求實”的校風歷久彌新,被一代代繼承并發揚光大。
“團結”二字其核心講的是包容、友善、奉獻、集體精神,倡導百家齊鳴百花齊放,倡導助人助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導奉公無私不計回報,倡導眾志成城戮力同心;“勤奮”一詞其核心講的是拼、韌、堅三個字,展開來講“拼”就是勇于任事、用盡全力,“韌”就是頑強不屈、愈挫愈勇,“堅”就是認定目標癡心不改。學海遨游、科技興農唯有“團結勤奮”方能定品性、成大事。
“嚴謹”、“求實”二詞其實為一個意思,即以嚴肅謹慎、腳踏實地的態度去探求科學真理、治學教學。科學問題來不得半點虛假,教書育人容不得絲毫偏差,求學求知要不得松垮浮華。我國玉米育種奠基人之一、著名的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河南農業大學老教授吳紹骙先生歷來推崇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其在世界上首先在田間證明作物育種“雜種優勢”、開創我國“南繁北育”先河的豐碩成就也由此而來。
上一場頁 1 2 3 4 下幾頁 |